STEM介紹

STEM是甚麼?

STEM是一種理科教育的方法與精神,在國外已是行之有年,相當的普及。在美國、歐洲等多國已發展多年。近年來新加坡、香港等地也積極發展STEM教育。但在我們台灣,僅是剛剛起步,只有非常一小部份的國小有開始實驗STEM教學,成效如何? 當然是深受家長及學子們的喜愛。

STEM的4個英文字母,各代表Science(科學), Technology(科技), Engineering(工程), Math(數學). STEM教育之宗旨跟一般教育之最大差別為,STEM並非單一學科之教育,而是將科學、科技、工程與數學整合在一起,連結現實世界中的問題,去思考、研究,並創造出解決問題的方法。STEM並不重視單一學科之考試成績,而是將重點放在學生之思考與應用能力。由於STEM整合不同學科知識,學習重心已由單一學科變為強化學生之綜合應用與思考能力。在博思科學,我們稱之為6力,它們分別為:「協調合作能力」、 「溝通能力」、 「研究能力」 、 「問題解決能力」、 「 獨立思維能力」與「 創新能力」,這六種能力都是在現今社會需要成功而必備的真正能力,不分職業,不分領域。

STEM之教學旨宗,與台灣半導體教父張忠謀先生之認知不謀而合。張忠謀先生雖然一直在科技業打滾,卻對台灣目前的教育制度頗有感觸,因為這也是他的切身之痛。

張忠謀先生從小學至大學接受16年教育,當時多數人的學習目的只為進名校、拿學位、考好成績。「這樣讀不出人才來」,張忠謀先生先生說,要透過好奇心、終身學習、獨立思考等「三管齊下」去造人才。「學校只給了你10%有用的知識而已」,也就是說,若我們每個人用了18年來上學學習,基本上真正學到有用的知識,就大概2年左右的時間,也就是國小一、二年級學到的東西。各位家長,你可以仔細想想,張忠謀先生的這句話說得對不對,今天你用到的數學知識,是不是只有簡單加減乘除而已? 而且就算心算算不出來,就用手機算一算馬上就有答案了。後面學了十幾年的數學,除了考試一直在考以外,幾乎就沒在真正的用到過。

張忠謀先生又在另一場《天下》經濟論壇演講分享他的人生經歷時說:「讀書不該只為進名校、拿學位,如此無法打造人才,他現在99%知識是24歲之後所學來的。」現在想一想還真的就是這樣,在學校學的東西基本上就是浪費時間,從一開始就是只為了應付考試而已。

由於我們整體教育制度的問題,張忠謀先生指出了現在業界的另外一個問題,就是產業界找不到所需要的人才,他觀察到有三個失衡的現象,首先是年輕人的期望與事實有出入,其次,產業的需求與學校教育所訓練出來的人才,有差距;第三,不同層次的訓練與真正的需求仍有很大的差距。對於新時代的新人才而言,張忠謀的註解是,不僅要擁有學校教育、學位、知識,更需要的是洞察、創新、創意及無框架思考的能力,未來的世界需要正確的資訊整合,做出重要明智決定的人才能脫穎而出。這也正是STEM教育的優點與特質。

現在,就讓博思科學的STEM有趣課程,透過孩子的好奇心,好學心,來培養他們獨立思考,實際解決問題的能力。

STEM跟STEAM的差別
字面上的差別,就是多了一個A(ART,藝術)。為什麼一開始的STEM要後來變成STEAM?去加上藝術呢?原因是,太多的人,誤解了STEM上課的精神與意義,越來越多的書、補教機構、教育者直接將STEM解讀為就是科學課,或跟科學相關的課程,造成很多教長也是這樣覺得,覺得STEM就是機器人課,就是程式課等等,反正就是與工程、數學相關,這樣對一些女生或非理工相關背景的孩子所說,STEM就變成了遙不可及的一個課程。而實際上STEM並非就等於科學課。所以後來為了不要讓家長與孩子容易誤會STEM就等於科學課,於是就將ART加入其中,變成STEAM,多了人文與藝術的部份。但實際上,STEM並沒有變,STEM跟STEAM的精神是完全一樣的,就是培養孩子跨學科,去解決問題,應用所學的真正大能力!而博思科學一路走來,堅守著這種精神與責任!

SIX ABILITIES OF STEM (STEM 六力)

解決問題,在現在世界並不常出現單打獨鬥的情況,古語就有說:「三個臭皮匠勝過一個諸葛亮」。所以,協調合作能力,在團隊工作的環境中就變得非常重要。在博思STEM的課程中,培養團隊分工合作、協調是不可或缺一環。沒有人懂得所有的東西,也沒有人永遠有著最棒的想法,但若大家協調得好,合在一起,這個團隊就可以永遠產出最棒的結果。

團隊合作,溝通優先。沒有好的溝通能力,就沒有協同合作的機會。不良的溝通不止會讓事情變得「事倍功半」,誤會更會直接斷送了好的合作結果,最後1+1可能變成0.5而非2。博思科學深切的明白到這一點,所以我們所有課程均規劃了大量的溝通機會,讓學子可以更早體會並明白溝通的重要性。

如果遇到問題或困難而有能力可以自己去找出答案或解決方法,就無需再依賴任何人,可以獨自面對社會及這個充滿競爭的世界。因此,博思科學相當重視學生的自我研究能力。在博思,我們不直接提供學生答案,而是教他們方法與原理,等他們自行找出答案。給孩子一條魚還不如教他自己捕魚,因為你不可能給孩子一輩子的魚吃,你說不是嗎?

當孩子有了自己研究問題的能力,就可以自行解決自己的問題,解答自己的疑問,但,這不僅止於此。能夠發現別人的問題,別人的困難,進而解決他人的問題,了解他人的困難與給予適當的協助與引導,這才是博思科學教學的真正目標!擁有這樣的能力,就有能力可以改變世界,讓世界更美好。這一切都回歸到回題解決的能力上。

一個有能力,又有實力的人,在團隊合作中,他也一定必須具備獨立的自我思考能力。當你覺得有些地方不對時,你是否可以超脫他人認同的主流思維,去找出、發現大家所看不到,想不到的東西,這就是獨立思維的能力。雖協同合作,但卻可以獨立思索問題,不受他人影響。察別人之不能察。

傳統學校沒有辦法教出創新能力,因為他們教的是收斂思維,而非發散思維。對收斂思維所說,不是YES,就是NO。但談到真正的創新,關鍵的思維往往是發散思維,誰說這東西一定就是這樣,這才是創新的關鍵。傳統教育過於偏重於收斂思維的訓練,教你這樣就是這樣,學生的思維完全被限制住,也就沒有「跳出框框」的思考能力。所以博思科學更關心與致力於發散思維的養成「跳出框框」的訓練,培養學生從多角度思考問題,這樣,才能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。